2005/06/08 | starwars:童年不可磨灭的回忆
类别(奇谈怪论) | 评论(0) | 阅读(281) | 发表于 19:54
(上世纪80年代,我第一次在姥姥家的老录像机上看到《星球大战》。当时的震撼至今还难以忘怀。)

“星战”共拍了6部,人物数量众多、关系错综复杂,剧情曲折。《星球大战前传3:西斯的反击》是拍摄、制作、上映最晚的一部,在整个“星战”序列里排位第3。它独立成章,没看过其他5部并不影响欣赏。作为史诗中最黑暗、最有悬念的一部,它回答了“安纳金怎样变成黑武士?”等宏大命题。其关注度甚至超越近30年前《星球大战3:杰迪武士归来》结尾“黑武士到底是谁?”———黑武士归天前摘下面具一场戏。要了解整个银河帝国的兴衰,要破解黑武士的成长谜题,就需要通读史诗,熟悉个中人物。
新片看点1.大空战先声夺人

  这也许是迄今惟一一部以大场面空战开始的“星战”片。安纳金、奥比-旺师徒为冲到敌人旗舰跟前,驾机躲过了敌机、导弹和激光束的拦截,还遭遇微型“蜂鸣”机器人,它们可以紧紧附着在飞行器的表面,用利爪撕开蒙皮,击毁仪器。这一灵感很可能源自《少数派报告》中的机器蜘蛛。2.光剑秀行云流水

  师徒二人潜入旗舰后,在密室中与杜库伯爵展开对决。这次安纳金一雪被杜库削断右臂之耻,干净利落地斩下了对方的头颅。

  《西斯的复仇》中有多场光剑格斗,其形态五花八门,既有机器人统帅的“四手联弹”,又有尤达那柄微型光剑。最为难得的是,巴尔拜廷也持光剑格斗了几分钟。3.桂林山水甲天下

  为了抵御分裂分子的进攻,尤达大师率一支克隆人军团来到猿人星球组织反登陆作战。只见这里风景优美、山峦叠翠,湖光峰影交相映照……咦,这词儿怎么听得这么耳熟?没错,这场外景戏正是在桂林漓江一带拍摄的。只可惜岸上少了刘三姐,站的都是些毛茸茸的猿人。4.安纳金弃善投恶

  “天行者”安纳金被“原力”的黑暗面诱惑,是整个“前传”三部曲的核心和归宿。西斯皇帝那一句“从此,你的名字就是达斯·维德”,正是“星战”迷期待已久的话语,不可错过。不过提前向各位打个招呼,小安的这次“叛变”太生硬。话说回来,“星战”在剧情上糊弄事儿,这也不是头一遭了。5.在烈火地狱复仇

  在熔岩横流的木法星上,奥比-旺和安纳金师徒反目成仇,展开全剧最终也是最好看的一场光剑对决。炽热的岩浆将这场格斗映衬得犹如地狱。可惜小安被打败了,不过别着急,从整个“星战”的剧情看,凡是赢过小安的人,最后无一例外死在他手中。6.剧情驶入快车道

  从达斯·维德戴上黑头盔开始,剧情突然驶入快车道,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。稍微眨一下眼就可能错过一条线索,所以这段时间千万别打瞌睡。如果你是一个标准的“星战”迷,那么此时此刻,你可能已经在默默编织那些千头万绪、剪不断理还乱的线索了。人物图谱3部“前传”独有主要角色帕德梅·阿米达拉

  “星战”最耀眼的女性角色。原为纳布行星女王,退位后成为安纳金的秘密妻子。虽然她本人死在第3集的结尾,但孕育的一对孪生姐弟是未来故事的主角。梅斯·温杜

  杰迪武士的首领,在第3集中因安纳金的叛变而阵亡。杜库伯爵

  杰迪武士的叛徒,名义上是分裂分子的首领,其实不过是受巴尔拜廷操纵的傀儡。他最后的利用价值,是死在安纳金的剑下,并促成安纳金的堕落。格里沃斯将军

  半生物半机械的混合体,作为贸易联盟的司令官,他邪恶、好战、阴险,最终被奥比-旺·克诺比消灭。贯穿6部“星战”主要角色“天行者”安纳金/达斯·维德

  安纳金即达斯·维德。他的一生经历了“儿童奴隶—杰迪武士—黑武士”的戏剧性转化,最终又回归到光明的一面。安纳金是“星战”史诗的真正主角,他的身份转换左右了故事的进程。当他终于死去的时候,整部史诗便画上了句号。

C-3PO与R2-D2

  两个性格迥异的机器人。C-3PO(右)由安纳金亲手制造,多才多艺但唠叨,制造了“星战”史诗的大部分笑料。后者是阿米达拉女王的亲随,不会说人类语言,但是总在关键时刻挽救危机。奥比-旺·克诺比

  他是两代“天行者”父子的师傅,前3集中是鲁莽的青年人,后3集中以睿智长者身份出现。两任扮演者分别为伊万·麦克格雷和亚历克·金尼斯,都是英国优秀演员,这可能是种巧合吧。巴尔拜廷/达斯·希帝亚斯

  巴尔拜廷即达斯·希帝亚斯。在共和国议员的面具之下,掩藏着篡权者的真实面目。宇宙中所有的变乱和阴谋都出于这个人的一手导演。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银河帝国皇帝,但最终死于自己的野心。尤达大师

  身材矮小,满口倒装句式的奇异生物,却是杰迪武士们的至尊和宗师,后来更发现了死后灵魂不灭的法门。乔巴卡

  卡萨克行星上酷似大猩猩的生物,与尤达大师有过一面之缘。在《新希望》为起点的3集故事中,他是汉·索罗形影不离的战友和伙伴。银幕背面环球同此谢幕

  1977年,乔治·卢卡斯推出第一部《星球大战》(后命名为《新希望》),传奇从此开始。它的历史地位堪与弗朗西斯·福特·科波拉的《教父》相比,两者一武一文,分别为当时刚刚崛起的“电影小子”们奠定了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世界里的地位。另一件巧合的事情是,这两个人在各自完成具有创世性质的系列片之后,又都不约而同地从导演的位置上归隐,只留下战友———斯蒂芬·斯皮尔伯格和马丁·斯科塞斯,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经典。

  然而“星战”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痕不可磨灭。对于每一个30岁以上的美国人来说,“星战”是他们共有的一段记忆,是他们共同的标识与心理归属。一个田纳西的农场主与一个纽约的旧书店老板,除了国籍和语言之外可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。但是当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,会不经意间回忆起许多年前坐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,突然看见巨大的飞船从眼前的银幕上掠过时,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惊与狂喜。1983年,里根政府用“星球大战”为新的战略防御计划命名,这真是世界上最有创意的贴片广告。

  
  我们没有赶上传奇的开始。不过,幸好在这个夜晚,我们还有机会与全球其他影迷一起,目睹它华丽的落幕。
0

评论Comments